第2287章 挖不出来的矿-《大国实业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董庆军现在除了研发,还有一个默认的任务,就是培养有潜力的新人。

    因为他脑子活,比较能接受奇奇怪怪的观点,经验丰富,又没什么架子,脾气还好。

    说的好听点有点像企业里的辅导员,师父,说得不好听就是,幼儿园老师。

    毕竟“有潜力”这三个字,并不代表里面每个新人都能如人资部门判断的那样发展。

    既然被陶光明问起这件事了,李文军决定找时间去看看董庆军的机器人研发得怎么样了。

    毕竟这关系着他新栽的“摇钱树”以后能不能稳定的掉钱下来。

    还没走进去就听见里面在讨论。

    “来,我们重新回顾一下这个机器人要具有的功能,万一有遗漏也可以在投入测试前改进。”

    “我先说。因为开采空间狭小,所以采矿机器的外形尺寸必须严格受限,同时还要集成各种功能模块,如切割、装运、支护等,在实现设备小型化的同时,要保证其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,以适应恶劣的井下作业环境。”

    “因为极薄煤层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,可能存在断层、褶皱、破碎带等地质构造。煤层在地下也不会是水平均匀规则的铺设,还会有倾角变化、顶板破碎等问题存在。所以要求采矿机器人具备强大的感知能力和自适应控制能力,要安装监控器实时感知周围地质条件的变化,并自动调整工作姿态和作业参数,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高效开采。”

    “因为煤层很薄,所以采矿机器人必须具备高效的切割和装运技术。我们要研究合适的切割工艺,安装适宜的切割刀具,减少煤炭损失和矸石混入。装运设备要设计紧凑高效,实现煤炭的快速装载运输的同时,解决好煤岩分离和运输过程中的洒落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开采极薄煤层的时候,顶板容易破碎和冒落,所以配备可靠的支护装置非常必要。除了地质检测,安保系统中还必须有瓦斯监测、粉尘监测、火灾监测等,并设置紧急避险和自动停机功能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,井下作业对机器人最大的限制就是能源供应与续航能力了。目前机器人主要采用电缆供电或电池供电。如果是电缆供电就容易出现电缆拖拽和缠绕的问题,接口松动断电,影响机器人的活动范围和灵活性。蓄电池供电则面临续航能力不足的挑战,需要频繁更换或充电,影响开采效率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大家都沉默了一下。

    还是电池问题。
    第(2/3)页